好书推荐《活着》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活好 书籍 好书推荐《活着》

好书推荐《活着》

2023-06-09 10:52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。长篇小说《活着》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。

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。

2008年凭借作品《兄弟》,获得第一届法国《国际信使》外国小说奖。

《活着》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。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,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,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,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,接踵而至的打击令读者无从同情,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中国人是怎么活过来的。活着本身很艰难,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,正因为异常艰难,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。《活着》教会我们透过泪水去观察微笑,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的乐趣,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,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。所以,要珍惜当下,活在当下。

《活着》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。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,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。毕竟,作品中的亡家,丧妻,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。同时,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,实际上,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。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,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。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。这样说来,《活着》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意义的哲学追问。

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。余华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;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;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: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,如何对生加以崇敬,如何对死敬而远之,如何去理解活着的意义

《活着》的最大意义在于人生无所谓生与死,最大的幸福就是活着。《活着》是以“我”(一个文化工作者)的口吻写成,以主人公“福贵”的叙述为主。少年时的福贵,生在福中不知福,好赌成性,对家里的娇妻“家珍”拳脚相加。最终福贵将家里的祖业输光了,气死了父亲,沦为了靠租地为生的佃农。地位的一落千丈并没有使福贵意志消沉,然而母亲的身体却每况日下,一天福贵进城为母亲抓药,不幸的事发生了,福贵遇上了国民党抓壮丁,被编进了队伍,在这里他遇到了“春生”。几经转辗,福贵遇到了解放军得以回家,而春生留在了解放军的队伍里。回家后的福贵难受极了,母亲死了,女儿凤霞因为发高烧没得到及时的治疗成了聋哑人。福贵的归来是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转,但随着儿子有庆的一天天长大,烦心事又来了。富贵和家珍商量着送有庆去上学,但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允许,于是家珍和富贵决定将凤霞送给有钱人家当丫鬟。凤霞走了,有庆得以上学。一日凤霞偷偷跑回家来,福贵再也舍不得让她走。后来家里养了一头羊,有庆很积极,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羊,饲养羊的重任就在有庆身上了。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,可不幸又降临了。有庆死了,死因是为县长夫人即小学校长(春生的老婆)生孩子献血,被抽干了血。后来在村长的介绍下,凤霞和县城里的偏头工人二喜成了亲,日子很美满,而不幸又来了,凤霞因生孩子难产死了,留下了一男孩,取名为苦根。孩子的名字寓意着命运的坎坷,家珍的软骨病越来越严重,最后不治而亡。二喜在工地上遇难了,被两块水泥板夹成了肉泥。福贵将苦根接到了乡下和自己相依为命,一天福贵为苦根煮了豆子便出去干活,苦根因为太久没有吃到好吃的,吃了太多的豆子被撑死了。可怜的福贵眼看着一个一个的亲人死去,却很平静他为亲手掩埋了亲人的尸首而感的满足。福贵买了一条很老很老的牛,就像他一样风烛残年,每天牵着老牛下田,福贵总是一遍一遍呼唤着亲人的名字。

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。

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,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。

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,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,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。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是难以遇上,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,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,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。

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,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。

少年去游荡,中年想掘藏,老年做和尚。

人只要活得高兴,穷也不怕。

检验一个人的标准,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。别自欺欺人;当生命走到尽头,只有时间不会撒谎。

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,是因为不得不来;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,是因为不得不走。

作为一个词语,“活着”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,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,也不是来自于进攻,而是忍受,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,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、无聊和平庸。

命中注定终需有,命中没有莫强求

猫子

书中写得如同起雾一样,一层层缭绕,最后伸出五指,却看不见了。悲痛就这样,一下一下,按部就班地席卷。

然而,合上书的刹那,发现自己的悲,不是因为福贵一生的遭遇,而是因为那种面对命运的无奈。痛的是,似乎他没有怎么抗争过,唯一的愤怒似乎只有对春生的咆哮。他所有的力量都用来承受苦难,流尽眼泪,然后继续蹒跚前行。生活对他来说,真的是一条路,没有枝杈,就这么走下去,风来了,就吹风,雨来了,就淋雨。受不住了,就倒下,直到能再站起来,再走。一切似乎早就看透,似乎任由命运给予或者操控自己。即使看不透,开始怨恨迷茫,也会在心底的深处被隐藏的自己说服,让回忆告诉自己,这一切是注定的。

正如作者说得,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,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,他们互相感激,同时也互相仇恨,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,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。

边缘

“人之所以活着,人之只好活着”这一句话道出了人活着的无奈和悲哀。关于偶然和必然、命运与意志、生与死、理性与情感、价值与非价值,在这里都变成无意义。人活着就是活着,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,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。福贵告诉了我们怎样去理解生命的尊严,告诉了我们面对苦难应该怎样坚强地活下去。仅此一点,这部小说就足以在汉语文学里占有一席之地。

有人说,小说的故事情节显得过于戏剧化,其实人生如戏,没有什么不可能的。而小说本身就是“讲故事”的艺术,很多时候,我们是不能去分析的。科学与艺术的最大差别就在这里---艺术的不可分析性。我讨厌那些所谓的文学研究者,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肢解一部作品。任何一部能够感动人的作品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,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,用心去体验,把整个身心贴近它才可能感觉到它的温度和脉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